中国排球之乡——台山,是多年来形成的一个响亮的名誉品牌,那么,中国排球之乡是怎样产生呢?
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等单位联合撰写的《——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一文中写到:1952年11月15日,政务院总理在***怀仁堂主持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讨论关于成立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问题。正式提议由担任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蔡廷锴任副主任,会议一致通过。……在农村,有些地区长期以来自然形成了“排球之乡”、“武术之乡”、“足球之乡”、“游泳之乡”、“田径之乡”、“摔跤之乡”等等具有某项优势体育项目的地区。其中名扬中外的广东“三乡”(“排球之乡”台山县、“足球之乡”和“游泳之乡”东莞县)的运动队在全国比赛中,曾名列前茅。十分重视这些体育之乡的经验,要求国家体委作出***,把他们的经验“普及到广大农村去”。 另外,1957年,周总理称赞在青岛参加全国甲级排球联赛时以唯一的以县为甲级队参赛的台山排球队说:“全国排球半台山”。
由此可见,台山排球之乡在共和国诞生之初已得到国家的认可,台山排球之乡是近百年历史进步的一个荣誉,它对排球发展作出了贡献。
台山人民与排球结缘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排球运动是由欧美传到菲律宾,再由华侨带回台山。上世纪三十年代,台山排球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九、十届远东运动会,均获得冠军。1956年,我国参加巴黎排球世锦赛的12名队员中,就有8名是台山人。
台山排球运动鼎盛时期,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外华侨成群结队回乡探望亲人的时候。那时,如果你从台海公路线或其他县内公路线路过,可以看到沿途两边村落的塘基和空旷的地方,都有两个排球运动场。一个是由回乡华侨资助的青壮年用的标准排球场,一个是在空地上竖立两条竹竿横拉高不足两米的绳子的儿童排球场。华侨出资购买旗号、排球器材、运动服装等活动经费。儿童则就地取材,用废纸、碎布扎成小排球,每天早晚进行激烈的甚至疯狂的比赛。逢圩日,村与村举行对抗赛,每到节日,乡镇与乡镇举行比赛。观众站立围着球场观看,人山人海,热闹得很。台城有“仁社”、“金银联”、“台城联”等排球团队,工余之暇训练,周日比赛。
台山排球健将如云。“台城联”的主杀健将谭瑞经司位右网,弹跳力强,善用左手,快杀凌厉,又精于拦网,获得“左手经”、“铁闸经”的美称;三排王谭佳鱼跃救球,堪称一绝;名将高佬楝、高佬惠快球如闪电;谭永湛参加远东比赛,当时曾被国际球坛冠之为“世界快球第一人”,收入排坛名人录;“金银联”的一端芬梅姓的球员跑动进攻威力惊人;号称当年排坛双绝之一的曹廷赞被神化,“把排球扣杀落地后球也爆裂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山男排主教练刘冠华(附城白石村人),根据台山球队个子不及北方人高,综合前辈快球特点,加上二传巧配合,完善了“短平快”的战术,以速度致胜。后来,又出现了“背飞”战术(前排跳起***作扣杀,掩护后排进攻),被现国家队女排队员周苏红、赵蕊蕊、马蕰雯成功运用得最多。
台山排球运动闻名遐迩。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台山排球之乡”。周总理说过:“全国排球运动半台山”,并曾在台城露天灯光球场观看台山男子排球比赛。新、老中国女排多次来台山训练、比赛。郎平说:“台山人观看排球比赛的水平很高!”***和说:“台山人排球比赛和观看比赛的水平很高,我们到台山训练、备战是值得的。”